其他

现代汉诗十二首(下)

2017-07-24 陳東東 注 見山書齋


蔡天新主编的《现代汉诗100首》(三联书店,2007)十年后扩容,将会以《现代汉诗110首》面目由三联书店重新出版。十年前遵其嘱,我为那本书中的十首诗作注、旁白并撰写了诗人简介,借重新出版之机,近日我也修订了当初提交给那本书的内容(有些甚至是推倒重来)。蔡天新另又要我为添进扩容版的两首诗作注、旁白并撰写这两首诗的作者简介,这样前后共十二首,且分作(上)(中)(下)三期,先在本公号刊出,算是为《现代汉诗110首》作个预告。也是由蔡天新主编、三联书店已经于2014年出版的两本译诗集《现代诗110首》(红卷)和《现代诗110首》(蓝卷),跟《现代汉诗110首》为同一系列,正好顺带在此推荐。



《现代诗110首》(红卷)和《现代诗110首》(蓝卷)书影





2007年版《现代汉诗100首》书影




陳東東 注

现代汉诗十二首(下)



张枣


海底被囚的魔王 

一百年后我又等待一千年;几千年

过去,海面仍漂泛我无力的诺言②

 

帆船更换了姿态驶向惆怅的海岸

飞鸟一代代衰老,返回不死的太阳

 

人的尸首如邪恶的珠宝盘旋下沉

乌贼鱼优哉悠哉,梦着陆地上的明灯

 

这海底好比一只古代的鼻子③

天天嗅着那囚得我变形了的瓶子

 

看看我的世界吧,这些剪纸,这些贴花

懒洋洋的假东西;哦,让我死吧!④

 

有一天大海晴朗地上下打开,我读到

那个像我的渔夫,我便朝我倾身走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此诗是对《一千零一夜》《渔夫的故事》里相关被释放的海底魔王故事的改写,通篇摹拟魔王的讲述口吻。


②  “一百年”“一千年”而又“几千年”,仿佛时间无尽,显出魔王在海底被压抑得何其难耐。


③  一个奇喻。“古代的”则再次强调被囚得太久。


④  得不到真正的花朵简直要命!——张枣尝言,“我从来不喜欢假花。如果是假花……就是那种所谓‘愤怒的假花喝彩四壁’”——诗至此透露出写海底魔王被囚其实正拟喻诗人当时孤悬海外丧失共鸣的处境。


⑤ “朝我倾身走来”的“像我的渔夫”(另一个“我”)是一个知音的形象——就其所本的故事而言,放出海底魔王的渔夫,某种程度上也该算是魔王的“知音”吧——最后一行,张枣道出这是一首期盼知音出现的诗。

 

旁白:


一、张枣总是依据原典创写自己的诗歌,早期的《境中》《何人斯》如此,在德国期间的《楚王梦雨》、组诗《历史与欲望》及《卡夫卡致菲丽丝》和《跟茨维塔伊娃的对话》如此,后期的《大地之歌》也是从马勒化出——对话是一个贯穿其全部写作的姿势。


二、这首诗从《一千零一夜》里取材,夸张而又贴切地说出了他八十年代中期来到德国那种跟朋友隔绝、没有读者、没有掌声、没有交流的写作处境。


三、这处境令他尤其渴望知音,而知音观念实为其诗学的一大核心。张枣甚至认为,写诗正是寻找知音的活动(它也意味着对话)。所以,知音出现的时候才是“大海晴朗地上下打开”的时候,才是解放的时候,才是诗歌得以完成的时候。这首期望知音出现的诗因而也是关于其写作本身的诗——它又涉及了元诗观念,这张枣诗学的另一大核心。



张枣(1962-2010),湖南长沙人,十五岁即考入湖南师范大学外文系,后在四川外国语学院读英美文学硕士学位,1986年旅居德国,1996年获特里尔大学文哲博士学位,之后在德国和中国的几所高校讲授诗歌课程。张枣的诗歌在追求现代性的同时反复强调传统的汉语性之美,主张从汉语古典精神中演生现代日常生活之唯美启示的诗歌方法,并以纯诗艺的方式展开包括对自身写作的反思与批评。他鲜明的个性也总是渗透进他的诗艺,甚至其过分发达的湖南味觉系统和嗜吃的癖好,很可能也对其修辞敏感构成过微妙的影响。他年仅48岁时因肺癌逝于德国图宾根。《春秋来信》是其身前出版的惟一诗集,故世后有其学生颜炼军编集的《张枣的诗》出版。



潘维


追随兰波直到阴郁的天边 

追随兰波直到阴郁的天边①

直到庸人充塞的城池

直到患寒热病的青春岁月

直到蓝色野蛮的黎明

直到发明新的星,新的肉,新的力②

 

追随,追随他的屈辱和诅语

追随他在地狱里极度烦躁的灵光

追随几块阿拉伯金砖

那里面融有沙漠和无穷

融有整个耗尽的兰波

 

追随他灵魂在虚幻中冒烟的兰波

甚至赤条条也决不回头③

做他荒唐的男仆,同性恋者

把疯狂侍候成荣耀的头颅

把他的脸放逐成天使的困惑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兰波在这首诗里自成一个世界,一个翱翔在庸常世界之上的世界,却又是一个比庸常世界更为沉溺的世界。


②能够“发明新的星,新的肉,新的力”,所以兰波才值得追随——他的世界恰是现代诗世界一个引人迷醉的方面。


③十来行从兰波的生平和诗篇里化出的排比句所塑造的“灵魂在虚幻中冒烟”的兰波形象,令诗人上瘾般“甚至赤条条也决不回头”地亡命追随。


④以兰波为名,为榜样和对象的“荒唐”“疯狂”之沉溺和扈从,“放逐”至于“困惑”,已成为诗人去突破禁忌、冒犯世俗的自我意识。


旁白:


一、追随兰波也就是追随一种诗歌,然而,追随兰波更是在定义一种诗歌,顺便也定义了只配——其反面则是不配——追随这种诗歌的人生。


二、兰波是一个慧星般一闪而过的天才诗人,只有短短五年的写作期和三十七年狂放不羁、颓废叛逆的人生。追随兰波于是就关乎现代诗人怀有自我毁容激情的悲剧英雄形象的塑造——这首诗的主题在此。



潘维(1964-),浙江湖州人。出生于安吉孝丰镇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庭,儿时多病,受到家族里众多女性的宠爱。十岁时随父母迁居邻县长兴县城,中学毕业后做过巡回各乡的电影放映员等工作;1997年到杭州,进入某影视公司做制片人;2014年到海南三亚某学院任教。潘维于七十年代末因读到普希金和拜伦开始写诗,他一贯的基本主题为女性、时光里的江南及作为审美化生存的诗人和诗歌,其才华和贡献在那些描绘水乡历史风貌和生命体验的诗篇里有展现得尤为精彩。著有诗集《潘维诗选》、《水的事情》、《梅花酒》等。



李笠

 

敞开与关闭的门 


推门已为时太晚。门露出本质:墙

整个我都在屋里:手机,今天要交的稿子,将到的长途电话……①

 

我不在这儿。我在多年前的一个春夜

一个女人的拒绝里:“你是个好人,但……”②

 

反省:这是换衣时出现的正常现象

或者:钥匙老放兜里所以忘记了它们的存在③

 

但门有一颗复仇的心,它让我绕屋走动

(像卫星环绕地球)。窗关着。梯子已无济于事④

 

一条小路走来。我冬天路过的冰海闪现:一片

六月阳光里舞动宝石蓝的火焰:“我对你一直敞开着!”⑤

_________________

  诗开始于一个尴尬的日常瞬间,一不留神,“我”把自己关在了外面,本该继续下去的生活被“门”阻断。


②“我”曾遭遇的另一起被关在“门”外的阻断。“门”成了关于生活本身的戏剧。


③“反省”——“我”试图去看透“门”的戏剧。请特别留意“换衣”这个词,它所暗含的男女情感游戏意味(所谓“女人如衣裳”)照应前一行的“一个女人的拒绝”,其字面所指又跟后一行的“钥匙老放兜里”相关,从而将突兀宕出的第二节轻巧接应回这首诗的叙事序列。


④但“我”却仍不得其“门“而入。


⑤换一个方向,生活之“门”“一直敞开着!”。

 

旁白:


一、李笠擅长将平凡日常里容易被放过的戏剧因素捕捉入诗,那种敏捷,往往如同随时有所发现、迅速按下快门的抓拍高手。事实上他的确同时又是摄影师,其诗艺跟照相技术相得益彰。


二、或许,捕捉到如这首诗开头那样的戏剧场景并不太难,考验在于(罗兰·巴特论摄影时所谓)“点的穿透”与“面的延伸”。这首诗的刺点被设计为第二节那看似跟“门”毫无关联的多年前“我”的情感事件,令人要回过头来重新端详“我”正经历的“门”的戏剧,要去找到它真正的含意。


三、这首诗的戏剧性却还在进展,或许,刺点更在于找到其含意也“无济于事”,正如“门”的“复仇”,“它让我”仍只能“绕屋走动”。而转机其实只要一转念,便得豁然。


四、这首诗让人想到罗伯特·弗罗斯特那种从平凡的生活戏剧里挖掘哲理、甚至形而上学的方式,几乎可以具体到跟《修墙》和《一条未走的路》这两首弗罗斯特的名诗对照和对话——李笠大概想说,除了“墙”跟“路”的戏剧和道理,还会有“门”的戏剧和道理。



李笠(1961-),祖籍浙江宁波,生于上海。1979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瑞典语系,毕业后在中国画报社工作,1988年移居瑞典。他是相当罕有的在母语汉语和一种外语间娴熟切换、双语写作和双向翻译的优秀诗人,在斯德哥尔摩生活未满一年即出版了瑞典语诗集(也是他的第一本诗集)《水中的目光》,以后数年又出版瑞典语诗集《逃》、《栖居地是你本人》、《源》等,曾获瑞典的多种诗歌奖。他的诗往往以简约透彻,寓意丰厚的意象说话,去处理一个仿佛荷尔蒙永远旺盛的东方男人在西方环境的独特经验和文化乡愁,他新世纪以来的诗歌更将其居家奶爸的厨房敞向世界,并刻画记忆之中和老病之际的父母形象,贬斥/痛惜现实中国越来越恶化的人的处境。他出版的汉语诗集包括《金发下的黑眼睛》、《最好吃的鸡》和《雪的供词》等,译作包括译成汉语的《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索德格朗诗歌全集》和译成瑞典语的中国当代诗人西川、麦城的诗集等。他也是摄影集《西蒙和维拉》、《诗摄影》和五部诗电影的作者。



茱萸

雪堆上的乌鸦

前几天是一群,今天就一只。

它停栖在一根红色杆子上,

用喙梳理着深黑的毛羽。

 

那根杆子斜插在雪堆中,

用途未知。我们只知道

它如今成为了鸦群的领地。

 

这只乌鸦今天落单了,

它的同伴不再聚集于杆子周围

湿漉漉的水泥地面。

 

乌鸦打算飞出去,翅膀张开,

扑腾起一大片雪的飞屑。

它的夜行衣,雪的素白,蓝天

衬着那根杆子通身的红色。

 

午后的慵懒光线并不扎眼。

除了雪堆上的这只乌鸦,

再没有别的事物提供暗示。

 

2015年1月17日,北海道札幌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诗以陈述句开始,接着继续陈述,前面三节说出第5行提到的“我们”(诗人用这个复数词将自我排除出这首诗的陈述)所见的眼前景象。第5行还企图告诉读者,对于所见的眼前景象“我们只知道”它呈现出来的那个状况,其余“未知”。


②第四节仍属于对所见的眼前景象尽可能的直接陈述。


③第14行将“光线”定性为“慵懒”,算是这首诗最具主观色彩的一次措辞,然而并不能改变整首诗所保持的最基本的、不带出意义的具体陈述状态。最后一行说“再没有别的事物提供暗示”,表明这甚至是一首不提供什么意义暗示的诗,虽然在这首诗的有些地方,本可以设置意义的。而此诗的意义,或即在此。

 

旁白:

一、这首诗力图仅仅让读者看见一只停栖在一根斜插在雪堆中的红色杆子上的乌鸦而不及其余。这种近乎刻意的消极性陈述自有其积极的诗学用心,它邀请读者更大程度地参与进这首诗的写作,提供自己对它的感受和想象。


二、建筑师密斯·凡德罗说:“少就是多”;诗人阿奇波德·麦克利许说:“诗不应隐有所指/应直接就是。”雪堆上的乌鸦》首先是一首关于诗歌本身的诗



茱萸(1987-),本名朱钦运,江西赣县人,出生于河北邯郸,几年后随自部队转业的父亲回到家乡。15岁开始现代诗的写作并发表作品。2005年自江西考入上海,于同济大学就读法学专业,毕业后又入同济人文学院深造,其间曾受邀为东京大学文学部访问学者,在日本生活半年。2016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苏州大学。诗人之外,他兼有随笔作家、文学批评家、古籍版本行家、淘书客等多个身份,又是李商隐的爱好者、研究者和集句者,辑有《千朵集:集李义山句》。他尤其突出于中国古典诗学方面的学养和见识,在同时代诗人里颇为罕见,其写作有效地推进了从当代体验里重估甚而翻转古典、唤起新意、显现新可能性的诗艺路径;另一路处理日常感受的诗作,则将述叙和体悟溶于内心观照,显示了卓越的才能。著有诗集《花神引》《炉端谐律》《仪式的焦唇》,随笔集《浆果与流转之诗》,诗学文论集《盛宴及其邀约》等。



________

相关阅读

现代汉诗十二首(上)

现代汉诗十二首(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